大疆社区

标题: 航拍电影开场镜头不完全指南(三:物品先入式) [打印本页]

作者: FreeMove空中影像    时间: 2018-1-11
标题: 航拍电影开场镜头不完全指南(三:物品先入式)
本帖最后由 FreeMove空中影像 于 2018-1-18 15:37 编辑

      电影开场镜头是影片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一个镜头或一组简单的镜头切换。开场镜头可以指引影片之后的情节发展、风格流派、品味高低…甚至有时候是整部电影的缩影。
      不同影片的开场方式各不相同,我们以航拍镜头作为研究角度,尝试按一定类型对这些电影开场镜头进行划分。分别以环境先入式,人物先入式,物品先入式,剧情先入式,符号与意识形态,媒介、画幅与时代作为主题发布6篇文章。这六类简单的归纳总结并不穷尽所有的电影开场方式,不同类型之间也并不互斥。

      电影视听语言并不是遵循某种墨守成规的定律,是需要不断拓展创新的。这些文章旨在为我们对常规的开场方式有基本认识,以航拍镜头为侧重点入手,希望我们在创造电影方面学以致用并有所启发。

物品先入式
      这是很大一部分经典电影惯用的开场方式,一切物语皆情语。将镜头对准特定的物品,刺激观众去思考,这些物品一般都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暗喻,提示影片的剧情动机或主旨寓意。

案例一
《阿甘正传》1994
DOP:唐·伯吉斯(Don Burges)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MTY3NDYyMA==.html?spm=a2hzp.8253869.0.0
视频无法播放请戳: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MTY3NDYyMA==.html?spm=a2hzp.8253869.0.0

      影片开场镜头跟随一片羽毛,它在广袤的天空中随风飘舞,飘过树梢,楼房,穿过马路,汽车,最终落在主角阿甘的脚下,他把这片羽毛夹进自己的书里,坐在萨凡纳市的一条长椅上向路人诉说自己的一生。电影杀青后,这条长椅被送进萨凡纳历史博物馆。





      当你看完整部影片,你会理解这片羽毛的用意,在片尾最后一镜同样是羽毛天空中飘舞。这片羽毛像是阿甘传奇的一生,永远奔跑的纯真,如风飘荡的人生。片头的羽毛从萨凡纳的麦迪逊广场飞到了齐佩瓦广场落下,这两个广场相距半英里,当然观众可能意识不到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案例二
《集结号》2007
DOP:吕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MTIyOTY0NA==.html?spm=a2hzp.8253869.0.0
视频无法播放请戳: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MTIyOTY0NA==.html?spm=a2hzp.8253869.0.0
      影片开场俯拍特写一支军号,这是一部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开场第一个镜头便扣题而入。随着镜头向上拉起,画面出现更多信息,这是一支放于墓碑前的集结号,随后墓碑顶端的五角红星出现在画面里,这样一个先个人生命价值,后五角红星革命的顺序,不仅是导演冯小刚想要表达的影片主旨,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书写。最后镜头上摇,传递给观众整体的时空概念。
案例三
《历劫佳人》1958
DOP:拉塞尔·麦蒂(Russell Metty)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MTI2OTc0NA==.html?spm=a2hzp.8253869.0.0
视频无法播放请戳: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MTI2OTc0NA==.html?spm=a2hzp.8253869.0.0
      影片开场是一条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开场长镜头,没有之一。它始于一个手握定时炸弹的特写,然后放置到一辆汽车的后备箱之中,整个三分钟里汽车在镜头里牵动着剧情发展,造成了惊心动魄的紧张效果。镜头前半部分的俯拍和后半部分的平拍,一目了然的展现了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混乱和污秽。

      这个长镜头的的复杂性在于空间调度,不仅有横向的移动,纵向的升降,还有镜头的远近推拉,尤其是镜头从屋顶摇到楼房的另一面,并紧接着后退跟拍,这样的难度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摄影指导拉塞尔·麦蒂(Russell Metty)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一切当时可能的技术手段,包括摄影车、起重机吊臂来支持镜头运作,吊臂上的运作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案例,除了有相当的复杂性,它在广角镜头和大特写之间的切换同样非常自然。
案例四
《致命魔术》2006
DOP:沃利·菲斯特(Wally Pfister)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MTY3MTE4MA==.html?spm=a2hzp.8253869.0.0
视频无法播放请戳: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3MTY3MTE4MA==.html?spm=a2hzp.8253869.0.0

      影片开场,一堆礼帽凌乱无序的躺在地上,这条镜头的落幅,配以一句旁白“Are you watching closely?”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对每一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意识到你是在看诺兰的电影,那你要注意了,他经常会用倒叙,插叙的手法,伏笔无处不在,尤其是这样的以带有线索性的暗示物作为影片开场。


      当你看完整部影片,你可能会有所深思吧,再回看一次片头,那一地的礼帽,可都是人性不可泯灭的欲望造就出的悲剧。

关注我们,下一篇将介绍“剧情先入式”,以上资源均可在公众号后台免费获取。



作者: cnbjmy    时间: 2018-1-12
好文,学习中
作者: Fantacyli    时间: 2018-1-12
完全看不懂在说什么
作者: 魏文锋    时间: 2018-1-12
大师的手法
作者: 游者    时间: 2018-1-12
学习
作者: 55555小明同学    时间: 2018-1-12
看到广告...果断退出了
作者: 温柔的杀猪佬    时间: 2018-1-12
不错!学习借鉴!
作者: 飞飞侠    时间: 2018-1-12
学习啦
作者: Pi_314    时间: 2018-1-13
学习了!
作者: Z.BOX    时间: 2018-1-13
标题有错,这几个片子开场都是用的大摇臂调度加剪辑,你哪里看到有航拍了,就算是阿甘也是用的大摇臂加剪辑。中间的那个老片子是用的大摇臂调度。你去看看全球20部最佳长镜头,都是用的大摇臂调度。阿甘正传如果用的是航拍 ,能这么好控制羽毛的走向,无人机一靠近最就吹得没边了
作者: FreeMove空中影像    时间: 2018-1-13
Z.BOX精灵4 Pro2018-1-13 19:32
标题有错,这几个片子开场都是用的大摇臂调度加剪辑,你哪里看到有航拍了,就算是阿甘也是用的大摇臂加剪辑。中间的那个老片子是用的大摇臂调度。你去看看全球20部最佳长镜头,都是用的大摇臂调度。阿甘正传如果用的是航拍 ,能这么好控制羽毛的走向,无人机一靠近最就吹得没边了
一开始就用三段话介绍了写文章的用意,给大家提供学习思路,重点是画面,不是设备,你却非要在这里diss我说这些不是例子不是无人机拍摄的,显得你的行业经验丰富,阅片量超群是吗?那你起码说正确啊,“大摇臂加剪辑”?WTF??
PS:《阿甘正传》的羽毛是特效。
作者: 小辣椒在美国    时间: 2018-1-13
果然太专业了看不懂
作者: 抚顺王群    时间: 2018-1-14
Z.BOX精灵4 Pro2018-1-13 19:32
标题有错,这几个片子开场都是用的大摇臂调度加剪辑,你哪里看到有航拍了,就算是阿甘也是用的大摇臂加剪辑。中间的那个老片子是用的大摇臂调度。你去看看全球20部最佳长镜头,都是用的大摇臂调度。阿甘正传如果用的是航拍 ,能这么好控制羽毛的走向,无人机一靠近最就吹得没边了
多少倍镜,可以把毛拍的大小始终那么大?
物体距离摄像头没有透视关系?
你确定是大范围摇臂拍的,不是后期电脑特效做的?
尤其,本文还提到跨度是几个广场?还是几百米?
有几百米的摇臂?

无人机拍个毛,离得近,毛早飞了,但是,几百米的摇臂,,,,,

我真的想不到张啥样。
作者: Z.BOX    时间: 2018-1-14
抚顺王群精灵32018-1-14 11:45
多少倍镜,可以把毛拍的大小始终那么大?
物体距离摄像头没有透视关系?
你确定是大范围摇臂拍的,不是后期电脑特效做的?
尤其,本文还提到跨度是几个广场?还是几百米?
有几百米的摇臂?

无人机拍个毛,离得近,毛早飞了,但是,几百米的摇臂,,,,,

我真的想不到张啥样。
你去看一下大摇臂最长的有多长,掉一个人上去,人把斯坦尼康挂身上穿过房子,再从房子拐一边掉着人上去,不要以为只有航拍的东西才能达到几十米,只能说明你对摇臂的了解不够多
作者: ELSALITA    时间: 2018-1-14
学习了。
作者: 海星计划去长春智能跟随    时间: 2018-1-15
学习中,感谢分享
作者: 抚顺王群    时间: 2018-1-15
Z.BOX精灵4 Pro2018-1-14 13:42
你去看一下大摇臂最长的有多长,掉一个人上去,人把斯坦尼康挂身上穿过房子,再从房子拐一边掉着人上去,不要以为只有航拍的东西才能达到几十米,只能说明你对摇臂的了解不够多
哦,清楚了,谢谢指教~
作者: sniper_todd    时间: 2018-1-16
厉害,,




欢迎光临 大疆社区 (https://bbs.d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