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社区

标题: 御2手持起飞降落不对吗? [打印本页]

作者: hz8500    时间: 2019-12-8
标题: 御2手持起飞降落不对吗?
今天海滩上有个小伙子玩御2,我说你手持起飞,要不然扬起的沙子容易损坏云台,谁知这人一脸不屑,坚持起飞,果然app报警

作者: 袋鼠来到昆明无缝转场    时间: 2019-12-8
对的
作者: 阳光海岸线    时间: 2019-12-9
建议使用专用的折叠停机坪起飞更安全。
作者: 悲伤的飞鸟    时间: 2019-12-9

作者: dxcz    时间: 2019-12-10
起飞时风很大的
作者: 飞鹰一号    时间: 2019-12-10
我一般都是手上起飞,降落手接
作者: 微凉徒眸意浅挚半离兮    时间: 2019-12-10
mavic 的 底部和起落架太低了 我不敢那样做  太危险了
作者: 平湖的平静    时间: 2019-12-11
一个户外领队,带队去沙漠,第一天无人机就被沙灭了云台,修了2000多。
作者: YBD    时间: 2019-12-15
看来海滩沙漠还是得小心,大不了把衣服脱了垫下面
作者: 南宁will    时间: 2019-12-22
飞鹰一号Mavic 2 Pro12-10 16:54
我一般都是手上起飞,降落手接
手不够用啊
作者: 过路人    时间: 2019-12-26
起飞问题不大,降落可要小心
作者: 凌云一笑    时间: 2019-12-30
我经常手接飞机,没事,很安全。
作者: 小风影像    时间: 2020-1-2
飞鹰一号Mavic 2 Pro2019-12-10 16:54
我一般都是手上起飞,降落手接
怎么做到的
作者: 昆明龙哥哦    时间: 2020-1-4
凌云一笑Mavic 2 Pro2019-12-30 22:04
我经常手接飞机,没事,很安全。
我才有十根手指
作者: 公号:航拍世家(可加群)    时间: 2020-1-6
手接起飞降落要有技巧
作者: 花栗鼠想来恩施延时摄影    时间: 2020-1-14
飞鹰一号Mavic 2 Pro2019-12-10 16:54
我一般都是手上起飞,降落手接
我是新手,大哥手接飞机会不会被打手?有什么安全措施吗?
作者: 花栗鼠想来恩施延时摄影    时间: 2020-1-14
凌云一笑Mavic 2 Pro2019-12-30 22:04
我经常手接飞机,没事,很安全。
有手接飞机的教程吗?我不会
作者: 飞鹰一号    时间: 2020-1-15
djiuser_aLOgV5t1-14 09:51
我是新手,大哥手接飞机会不会被打手?有什么安全措施吗?
垂直从下往上抓
作者: 花栗鼠想来恩施延时摄影    时间: 2020-1-15
飞鹰一号Mavic 2 Pro1-15 10:43
垂直从下往上抓
哦,有机会试一下,我怕手指头掉了。
作者: 飘飘然——御2    时间: 2020-1-23
御2手接是极不安全的,不像精灵系列起落架可以用手持操作起飞降落。
作者: hz8500    时间: 2020-1-26
飘飘然——御2Mavic 2 Pro1-23 13:58
御2手接是极不安全的,不像精灵系列起落架可以用手持操作起飞降落。
先悬停在身高高度,然后垂直从下往上抓!
作者: zcwilson888    时间: 2020-2-8

作者: 公仔小爬虫    时间: 2020-2-11
这个技术得过硬啊,不然手估计会废
作者: 海葵想来南京一键放生    时间: 2020-2-11
起飞,降落手臂和飞机都必须是垂直的,在关机状态,找准手拿的位置,这样危险性就会降到最低啦
作者: 海葵想来南京一键放生    时间: 2020-2-11
我操作过多次,很安全的
作者: 上饶de吴所谓    时间: 2020-2-11
买个停机坪
作者: 河狸爱在荆州慢动作    时间: 2020-3-3
手持起飞降落是飞手的必修课
作者: hz8500    时间: 2020-3-8
我已经练得绝技:左手负责起飞降落,右手掌控遥控,也许我的手大
作者: lzlw    时间: 2020-3-17
熟能生巧,操作多了会熟练的。
作者: 空穀幽居    时间: 2020-3-22
完全可以。我在家里,把无人机用手送出窗户,然后“一键起飞”,降落的时候,悬停在手够得着的窗户外边,突然袭击,抓住后,反扣180度。经常这样。
作者: 空穀幽居    时间: 2020-3-22
hz85001-26 09:27
先悬停在身高高度,然后垂直从下往上抓!
那得关“下视”。
作者: 罗泡泡儿    时间: 2020-5-4
学习了,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大疆社区 (https://bbs.d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