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社区
标题:
新固件测试中,还算稳定
[打印本页]
作者:
ou.zhuo@163.com
时间:
2015-9-9
标题:
新固件测试中,还算稳定
本帖最后由 ou.zhuo@163.com 于 2015-9-9 16:38 编辑
今天继续测试新功能,在测试航点飞行的时候,我设置了走完航线自动返航,返航点预设是我的位置。然后我发现飞行器走完航线后,停顿了一下,之后就自动下降了!我立刻停止返航,我先切换回P档,然后我重新设置返航点,我这里测试了两种,一,设施我的位置为返航点,2,把飞机飞回来设置飞机位置为返航点再飞离。然后点击放航,飞机依然会在原来位置自动降落。后来我手动把飞机飞回来,重新开机关机,返航程序才正常,但是我再次按照之前的程序做,还是出现同样的情况。这里请管理员联系我,我可以提供飞行数据。按照说明书,飞机和返航点距离在20米内的话,只会自动下降的。哈哈,各位还是多看说明书吧
作者:
86878904
时间:
2015-9-9
LZ应该是起飞点返航点没有记录,要不真的是个BUG啊?我的不会啊,返航点要高于飞行路线上的最高点。这个必须每次都要设置
作者:
396552131@qq.co
时间:
2015-9-9
没有正确记录上返航点么?
作者:
ou.zhuo@163.com
时间:
2015-9-9
<div class="quote"><blockquote><font color="#999999">86878904 发表于 2015-9-9 13:21</font>
<font color="#999999">LZ应该是起飞点返航点没有记录,要不真的是个BUG啊?我的不会啊,返航点要高于飞行路线上的最高点。这个必 ...</font></blockquote></div>我是12粒卫星起飞的,我确认返航点准备好了才起飞的,刚才有飞友说,飞机离返航点小于20米,会自动降落,但平时我是距离5米,返航也是会跑回来,误差没那么大的,下午我继续测试,我会发送最详细的操作流程出来的。
作者:
cpjiushiaini
时间:
2015-9-9
我记得用户手册还是API文档上写着距离返航点20米之内会直接降落。我也测试过是这样的。
作者:
86878904
时间:
2015-9-9
请问你的移动设备上的卫星颗数是多少?安全的颗数是12颗以上
作者:
假开心
时间:
2015-9-9
返航高度设多少
作者:
ou.zhuo@163.com
时间:
2015-9-9
明白了,飞行器距离返航点20米是无法按返航点返航的,重新测试了
作者:
胖贼贼
时间:
2015-9-9
我想知道中途丢星会怎么样?
作者:
夏清
时间:
2015-9-9
<div class="quote"><blockquote><font size="2"><a class="nopicture" rel="noopener" href="https://bbs.dji.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63017&ptid=24587" target="_blank"><font color="#999999">ou.zhuo@163.com 发表于 2015-9-9 14:07</font></a></font>
明白了,飞行器距离返航点20米是无法按返航点返航的,重新测试了</blockquote></div>对的,飞机在离返航点20米范围内时,点击返航飞机会直接原地下降的
作者:
17061778@qq.com
时间:
2015-9-9
呵呵,楼主自己忘记了,自动返航必须在20米以上高度……
作者:
Batman
时间:
2015-9-9
被这标题吓尿了
作者:
linda
时间:
2015-9-9
20米返航自动就地降落 这个很多人不知道 建议取消
作者:
SpringForever
时间:
2015-9-9
自己没好好看说明书还好意思YY,还重大漏洞!
作者:
wirelesswei
时间:
2015-9-9
看好说明书,看好说明书,看好说明书。
作者:
石榴姐
时间:
2015-9-9
楼主既然已经把问题弄清了,请自行更改一下标题吧,否则会误导小伙伴们的!
作者:
ou.zhuo@163.com
时间:
2015-9-9
<div class="quote"><blockquote><font color="#999999">17061778@qq.com 发表于 2015-9-9 15:00</font>
<font color="#999999">呵呵,楼主自己忘记了,自动返航必须在20米以上高度……</font></blockquote></div>不是高度,是距离
欢迎光临 大疆社区 (https://bbs.d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