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钟鼓楼,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县城中心, 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
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汉、唐中外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永昌钟鼓楼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是研究明清以来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为楼阁重檐庑殿顶式建筑,分台基和楼体两部分,楼体二层三檐,屋顶为塔式宝顶,四面悬巨匾。二楼置大钟一口,大鼓一面。楼上宝顶矗立,直插云霄;楼内通柱直竖,似箭凌空:楼外飞檐重叠。分合基与楼体两部分,通高24.5米;合基边长22米,周围88米,高8米,中置两道拱洞,通达四街,楼体二层三檐、下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正中置福扇门。上层层檐柱向内收缩,檐下置望台,四面连同。面阔进深仍同下层。上为庑殿式屋顶。
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汉、唐中外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永昌钟鼓楼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是研究明清以来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为楼阁重檐庑殿顶式建筑,分台基和楼体两部分,楼体二层三檐,屋顶为塔式宝顶,四面悬巨匾。二楼置大钟一口,大鼓一面。楼上宝顶矗立,直插云霄;楼内通柱直竖,似箭凌空:楼外飞檐重叠。分合基与楼体两部分,通高24.5米;合基边长22米,周围88米,高8米,中置两道拱洞,通达四街,楼体二层三檐、下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正中置福扇门。上层层檐柱向内收缩,檐下置望台,四面连同。面阔进深仍同下层。上为庑殿式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