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區是臺灣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市區西南部的旗津島上,與鼓山區、前鎮區及小港區隔高雄港相望。原本旗津島是一個沙洲半島,南部與台灣本島相連,1967年因高雄港第二港口的興建而被截斷[1]。連接旗津和前鎮的高雄港過港隧道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以沉箱式工法興建,1984年完工通車。同樣位於旗津的中洲污水處理廠是高雄市第一座污水處理廠,1987年完工啟用,每天可以處理約75萬公噸的污水,仍是高雄市容量最大的污水處理廠。
旗津地區在台灣清治時期至日治,為大竹里旗後街、烏松庄、中洲庄的轄區。
1673年,旗後媽祖宮建廟。滿清於1862年在此設立旗後海關分關,旗後正式開港通商,萬帆聚集,成為高雄的首善之區
臺灣日治時期,1898年,日本在此設立高雄第一所學校-打狗公學校(今旗津國小)。1909年設打狗區役場於旗後,但在1920年設立高雄街後,區役場被遷往哨船頭。1925年,日本取「旗鼓堂皇,津粱永固」之義,改地名為「旗津」。
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合併旗後町、平和町、綠町,改設高雄市旗津區。
旗津島原本是和南端小港區相連的半島,但是由於高雄港第二港口的擴建,旗津和小港之間遂崛以水道分割。1979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並將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劃歸旗津區代管。1984年5月,高雄港過港隧道通車,使旗津的對外交通大為改善。
旗津地區在台灣清治時期至日治,為大竹里旗後街、烏松庄、中洲庄的轄區。
1673年,旗後媽祖宮建廟。滿清於1862年在此設立旗後海關分關,旗後正式開港通商,萬帆聚集,成為高雄的首善之區
臺灣日治時期,1898年,日本在此設立高雄第一所學校-打狗公學校(今旗津國小)。1909年設打狗區役場於旗後,但在1920年設立高雄街後,區役場被遷往哨船頭。1925年,日本取「旗鼓堂皇,津粱永固」之義,改地名為「旗津」。
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合併旗後町、平和町、綠町,改設高雄市旗津區。
旗津島原本是和南端小港區相連的半島,但是由於高雄港第二港口的擴建,旗津和小港之間遂崛以水道分割。1979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並將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劃歸旗津區代管。1984年5月,高雄港過港隧道通車,使旗津的對外交通大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