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传图片(0/1)

黄陂大余湾航拍

 0
手机看帖 2 1869
黄陂大余湾航拍
2015103日,从武汉市区出发,自驾去往黄陂大余湾。
happy地携带大疆精灵三系列advance无人机,沿途经过机场高速,岱黄高速,直奔黄陂。
由于节假日期间假期,收费站全部停业,因此进入黄陂市区时,路况十分堵塞。到了花木兰雕像转盘时,已经是水泄不通。
好不容易一二档的车速慢慢滑行进入了黄陂大余湾村景点。




大余湾建在木兰山脉西峰山下,从山下俯瞰全貌,湾村左边蜿蜒的山脉连接稻田,象青龙浮于水面,村右一座山脉象白虎坐视前方,村前近处两座貌似乌龟的小山连绵起伏,不远处山上的大块花岗岩,象北斗星缀在湛蓝的天空,村后西峰山脉的山脊如同一条金线,连接着葫芦状的小山,湾前石溪中进水和出水两条溪流汇集于村中央的水池中,形成象太极图一样的涡流。

经过一定时间的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此处的建筑群主要是有几十栋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建筑较为集中。地面上方块石板路,四处可见粉墙黛瓦、雕檐画栋、规整的马头墙。

因浓郁徽派特色,被誉为“湖北的婺源”。”这也是大家驱车前往一睹为快的缘由。

垂直升降镜头一组开篇,以具有民居特色的房屋,一直让飞行器上升到较高的位置,能够看到建筑群以及,整个的木兰山脉。而后使用飞行器摄像机镜头三四十度对着地面建筑,使用向前平飞的方式展现整体建筑风貌。

由历史文化名村的牌坊局部特写,垂直拉伸到整个建筑的房檐,展示其局部特点。

而后让摄像机镜头垂直对向地面,主要是针对整个房屋街道的房檐进行一个垂直拍摄。使得两组房演的镜头形成相互的关联,具有一定视觉逻辑顺序。

紧接着在曲子的高潮部分直接加入整个大余湾航拍的旋转上升的大景镜头,烘托整体画面气氛,增加视觉刺激。
此时整体的飞行器飞行高度约为120米到130米之间。

而后是马头墙、屋檐的局部特写,再叠加上一个倒退的俯视镜头。以及从小桥流水倒退到大余湾的牌坊中景镜头。
最后加上一个大余湾正面牌坊的慢推飞跃远眺群山,强调一下拍摄主题,逐渐淡黑。
整体曲调采取较为乡村亲切感的慢节奏,尽量吻合航拍画面节奏感。没有采取任何快慢编辑等手段。

因为建筑群较为集中,具有婺源特色的房屋只有几十栋,所以,我选择的大景画面不是特别多,没有一味的追求高度,追求大景别,而是尽可能的贴近中景群体建筑。穿插使用特写、中景别。使得整体既有航拍感,也能够让收看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拍摄主体。


详细了解了大余湾的历史之后,终于明白了白墙黛瓦、石砌飞檐的来历。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为恢复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元末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农业荒芜,诏令赣湖大移民。
据《余氏族谱》载,就是在这个时候,这里的先民就是从江西婺源、德兴迁居到此。所以建筑风格保持了婺源风貌。
从明朝到现在600多年过去,大余湾的人民乡音早已不在,现在个个都是黄陂口音。但是,那白墙黛瓦还在提醒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根溯源勿忘过去。

这里不仅仅有着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屋,从古至今,从余姓家族走出去的读书人不计其数。
余姓家族发展史上,曾在宋代有“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
明清时,村里诞生过100多位秀才进士……
近现代以来,棉花专家余传斌、铁路专家余传典、近代著名教育家国民党前国策顾问余家菊、台湾中央大学校长余传涛等都出自于这个小山村……
这个不平凡的村落之所以,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为社会做贡献的读书人,就是因为此地有着几百年耕读传家、世代重文的家风。

“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 是每一个湾里人都秉承的信念。
村里的人不仅好耕读,而且还鼓励游客的子女也参加蒙学读物《弟子规》、《三字经》的现场诵读活动。将这个村落的耕读文明,进一步向世人展示。

文化的传承、信念的坚守让有特色的建筑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或许这才是这个平凡而有特色的村落“依官继世十三代,忠厚传家五百年”的真谛。




评论
上传
你需要登录之后才能回帖    登录 | 注册
風城忠仔   2015-10-20 3#
圖文、視頻都有了!加上文字敘述不錯~頂
風城瘋很大.......
2787455503@qq.c   2016-4-22 4#
围观欣赏
收藏 点赞 评论
分享至:
回复:
上传
取消 评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