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海的A面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外滩】【东方明珠】和【南京路】........
那这里肯定就是你不熟知的上海B面:
北方的朋友管他们叫【胡儿同】;上海的朋友管他们叫【弄堂】。
管事儿的有钱了叫【棚户】;没钱了叫它【历史文化风貌区】
城市的车轮总是在轰隆向前,当它越滚越快,滚得越来越远,这些弄堂和胡同便成为了物质文明建设道路上的一道疤;同时也成为了当地人精神世界里的分水岭。
从弄堂走出去的人,用它来缅怀自己那段真情实感的岁月;但是留下来的人,却用它来寄托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
这些弄堂在上海曾经的“老南市”,那是上海最早的市中心,也是一代上海人生活成长的地方。
而如今厢里变成了厢外,而厢外却变成了厢里,风风雨雨这么多年,这些小弄堂和老街已经联不通这世界,渐渐的却让这座大城变得隐隐作痛直至感伤。
其实厢里厢外,都是一座城嘛......
下面开始放片儿
空中设备:Mavic 2 Zoom(24mm-48mm)
地面设备:Mavic 2 Zoom (手持),Osmo
后记
我真的好久好久没在论坛发帖了.....
---------------------------------我是Pro版 和Zoom版的距离--------------------------
其实还在去年的时候我就有幸把玩过M2最早一批的工程样机,当时也从玩家,影像创作者和工业设计师(老本行)的角度向DJI工程师反馈了诸多自己的想法。
一是因为职业敏感,二是希望从消费者和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当时的工程样品。
总结下来就是:
一切在意料之中,一切也出乎意料。
在DJI发布新品的前两周,我终于收到了两台 Mavic2 zoom变焦版的工程测试样机,并且用它在极其短的时间内拍摄剪辑制作了上面那一部人文短片《那一座城》。
其实拍摄这部短片相当不容易,因为那时候上海恰好三股台风轮番轰炸,不是大风就是暴雨,再加上除了拍摄视频,后期制作;还要拍摄照片和排版PPT,所以留给这部短片的真正拍摄时间很少很少。
另外弄堂的环境(空间狭窄,电磁干扰等)也很复杂,还好M2Z没掉链子,顺利完成了任务。
(注:狭窄空间谨慎飞行)
24日的那一天我只睡了2个小时,早上8点终于做完了PPT,然后赶去了北京,参加DJI大疆创新X视觉中国的联合新品分享会,并作为演讲嘉宾给现场的朋友做了一次分享,大致也是讲解了我之前记录片的拍摄经历,以及我是如何使用这台M2Z(Mavic2 zoom)去完成这只短片的。
其实更多的,也是在通过抛出自己的问题后,来理解变焦镜头在航拍视频拍摄中的实用性等。
(不得不说,我在拿到变焦版还未曾使用之前,还是有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毕竟M2似乎所有的光环都在Pro版那里,变焦版似乎重点被媒体提及的不多)
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里,变焦版给我带来了很多改观,但可惜的是,变焦版的便利性以及实用性很难通过简单的画面去表达。
比如Pro版的高画质,这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看得到;
但Zoom版的实用性,是真的要去用了才知道。
比如中焦段无损的视频采集。
以前我常在剪辑软件里做关键帧动画,用以模仿机位推拉,摇移,或者伪中焦画面——虽然后期可以去模拟,但其实都是有损的。
而现在不用了,可以获得无损的中焦段画面。
另不得不提的是,不用改变飞机高度就可以获得两个焦段的画面。
这有两点极大的好处:
1:节省了构图时间,快速获得了两个不同焦段的无损画面
2:安全!
想必大家都有在城市低空飞行时,图传信号被屏蔽被迫返航的经历,等到无人机再次升高,信号才得以恢复。
但现在不用了,甚至都不用降低飞行高度就可以获得以前需要下降才能得到的视角和画面。
但最大的实用性在于:
可变焦镜头的48mm人文焦段迫使了自己去观察一些有意思的画面,而这些细节通常也被隐匿在广角镜头之中。
于是不同的焦段也带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催生了新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最后
关于《上海》的航拍短片其实很多,大都是广角之下陆家嘴的三件套,但除了高冷繁华的一面,上海也有真实地气的一面。
而抛去一如既往的广角画面外,也许中焦段里的那些小老百姓,才是真实的上海。
以上,也给社区的朋友做个非常简短的分享,只为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无人机。
关于画质问题,原谅暂时没有时间去做详细测评,只是目测:变焦版比M1在细节以及宽容度上都有不少的提升,有时间再做一个详细的对比评测。
最后原形毕露的安利一下我的个人公号,与旅游无关,与记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