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是兄弟我首次航拍后剪辑而成的小片,片中没有高难度镜头,大多都是很简单的直线飞行,在直线飞行中在适当的时机调整云台的俯仰角度进行拍摄,所以个人认为就航拍技术而言,比较适合入门级的航拍爱好者。第一次航拍就可以成片,首先是得益于精灵优良的飞控,这使得初学者能很轻松的驾驭飞行和拍摄。后面涉及到剪辑的镜头语言比较适合有摄影基础的人,不过所谓镜头语言其实很简单,一说就懂,一点也不神秘。
飞行操控: 航线规划: 航拍的构图: 1:基本构图 2: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 3:景别 4:推拉摇移镜头 后期剪辑制作: 1:场记 2:素材整理 3:镜头语言 4:剪辑的要点 5:镜头间的逻辑 a:以动作动势为衔接 b:渐进式衔接 c:插入式衔接 d:反打式衔接 e:两级式衔接 f:特写排列式衔接 g:衔接镜头色彩要统一 h:总结 6:转场 隐黑转场/声音转场/特效转场 7:音乐是你内心的回响
飞行操控:
航拍分为航拍摄影和航拍摄像,我自己的理解,航拍摄影是一个注重结果的飞行操作,因为你只需将飞行器飞临相对好的拍摄角度即可按下快门完成拍摄,中间你怎么飞过去的并不重要;而航拍摄像则是一个注重飞行过程的操作,在飞行中你要注意飞行器的角度、高度、速度、云台的俯仰以及被摄主体与前景和背景的相对位置,中间录像过程中有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要重新飞行;所以总体而言,航拍摄像比航拍摄影的难度要大一些。初学航拍的人可从拍照开始练习,在飞行操作熟练后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航拍摄像。
遥控器的操作,我用的是美国手。为了能保持在飞行中的精确操作,我习惯用大拇指和食指一起轻握摇杆来操作,这样不论前推还是后拉摇杆,都有另一个手指的反作用力使得摇杆能缓慢匀速移动,从拍摄的效果上来看就是拍摄的画面很稳定,不会出现突然提速露桨和转弯卡顿的现象。操作遥控器左右两个拨轮用左右手的无名指,而操作底部C1,C2按键则用小拇指。开始操作的时候往往会顾此失彼,但只要勤加练习,就能达到心到手到的境界(我也没达到,还在苦练中),就能熟练运用左右手的配合在飞行中完成各种角度的拍摄。
在航拍摄像的飞行操控中,航拍风景时,动作一定要轻,要缓慢,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运动才均匀,便于后期加速处理;拍摄运动画面时,左右手配合要很紧密,对于追拍高速运动物体(赛车,快艇)时往往是满杆全速飞行,在拍摄其转弯时务必要让飞行器走一个提前量,或者让飞行器边倒飞边转向拍摄,这样才不至于跟丢拍摄主体。
关于操控我只能是抛砖引玉点到为止,因为我还处在菜鸟新手行列,实在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乱晃,操控还应该注意什么,论坛里有更多高手写的帖子,大伙去看他们的帖子能学到的东西更多。
航线规划:
航线规划是航拍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纯娱乐性质的随意飞行也时常有惊喜,但做好准备会让你更安全愉快的享受这份乐趣。航线规划不仅能让飞行更安全,还可以解决我们“拍什么,怎么拍,拍完了想做成什么感觉的片子”这样对于后期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们在网上或者在朋友圈中发现一处可以航拍的美景后,打算付诸实践的时候,先上网查查是否在禁飞区,然后打百度尽可能多的搜集与拍摄地有关的图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再打开Google Earth仔细浏览一下地图(虽然在国内高德地图就可以,但我依然推荐用Google Earth),开始做航线规划。
以航拍雁栖湖为例:
在浏览过百度上的雁栖湖风光图片和地图后,首先雁栖湖有山有水,更有有设计独特的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和园林设计很出色的雁栖酒店。日出东方坐落于雁栖湖南岸,周围空旷无遮挡,酒店南面是一片平原地带。看到地图我就想到以酒店为背景,航拍日出和日落的话,不论从构图还是色彩,都应该有不错的表现。
日出东方酒店西北方向有一座高塔,酒店和高塔之间隔着湖面遥相呼应,这样一来,酒店和塔相互为背景和前景的交错拍摄,也会有不错的画面。 雁栖湖水面还算宽阔,西边有个高尔夫球场,东南方向有水上娱乐项目,周末经常有游人乘坐游船观光,这些都是不错的拍摄题材。
由于当时是我第一次航拍,心里没底,也不知道自己的手到底有多潮,所以没有给自己规定太多任务。只要拍摄日出东方酒店的日出和日落,拍摄对岸的高塔和在湖面的游船就算基本完成任务。如果能拍摄高尔夫球场和对岸的园林酒店,就算是超额完成任务。
接下来将地图上的几个主要目标之间标明了距离,高度要等去到现场才能设定。
等到了地方,雁栖湖北岸的雁栖酒店里不许起飞,那么只剩下日出东方酒店下那条堤坝上可以起飞了。蓝色是几个起飞点,黄色是飞行区域,基本是在方圆1.5公里之内。浅蓝色的点就是高塔和日出东方酒店的位置。
这张是我当时去之前打印出来的航线规划图,图的右边我标注了我想拍的一些镜头,但是很遗憾,因为首次航拍手太潮,一丢图传我就紧张,握摇杆的手都哆嗦,所以有几条没能拍完。
在此,我特别提醒航拍视频的朋友们,如果规划好航线,在第一次起降后就可以按实际高度来预定航线,也就是用APP中的航点规划来完成飞行拍摄,一方面可以保证航线的正确,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飞行的速度稳定。
航拍的构图:
基本构图
航拍摄像构图和摄影是一样的,包含黄金分割法构图、中心区构图、三分法构图、对角线构图,水平线构图等等,其他还有汇聚线构图、平行线构图、框架构图、栅格线构图、S型构图、三角形构图等,可以在百度搜一下,有许多图例,一看就懂。这里我只将我用过的构图罗列一下,其他的构图方式等待更多的高手来补充。 黄金分割构图是通过黄金分割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黄金分割虽然有绝对的数值,但在实拍中也不需要把握得那么精确,只要你觉得画面很舒服即可
三分法构图就是将画面的横向和纵向平均分成三份,线条交叉是视觉中心,也就是人们的视觉焦点更容易落在这几个点上。因为视觉中心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所以三分法构图是黄金分割构图的延伸
水平线构图是通过自然中的水平线,将画面一分为二
中心区构图很容易,就是将拍摄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区域
对角线构图是通过调整摄像机角度,让景物中自然的景致将画面沿着对角线进行分割。对角线构图延伸后,很容易形成三角形构图。
因为航拍摄像是动态影像,所以在拍摄中构图会随着飞行器的行进而变化,从一种构图转化为另外一种构图。我们在操控上只需将画面拍得稳定的前提下再去考虑构图,只要画面平稳,构图不理想完全可通过后期手段来弥补。
航拍摄像构图有个小技巧需要交代一下,拍摄4K素材,更有利于在后期调整构图。4K的画面大小是2K的四倍,因此拍摄成4K的画面,在后期只需移动位置就能很轻松的实现想要的构图效果。 这是4K素材缩小50%的大小,刚好是高清1920*1080的尺寸,这就便于我们放大调整其构图
这是放大至90%并调整位置后的影像构图
在说完构图后,有必要先说说镜头的类别。从拍摄视角可分为主观视角镜头和客观视角镜头,从拍摄手法上又可分为推、拉、摇、移四种镜头;从画面景别上,又可分为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六类镜头。
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
客观视角是指依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客观视角拍摄的画面就仿佛观众在现场参与事件进程、观察人物活动、欣赏风光景物一般,画面平易亲切,贴近生活。主观视角是一种模拟画面主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来进行的拍摄。主观视角由于其拟人化视点的运动方式,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就航拍来说,因为飞行器飞行的方向和所拍摄的内容是根据遥控人的意愿所决定,所以大多数镜头都是主观视角。
是不是太学术了?其实很简单,大伙都玩过游戏吧?玩CS或者使命召唤的,那么你眼前的画面就是主观视角镜头。玩星际争霸或者魔兽世界的,你屏幕上的画面就是客观视角镜头。一个是投身其中,一个是俯视全局,很好区分。
拍摄的景别:
拍摄的景别,由于是航拍,多数都是大全景、全景,中近景,特写比较少。因为拍近景,特别是拍摄特写,需要将飞行器贴近被拍摄体,容易因操作失误发生危险。虽然不容易拍,但可以通过前景和背景的相对位置表现。尤其在拍摄建筑物的时候,当飞行器贴近飞行拍摄到建筑物的局部,这就是建筑物的特写镜头。
推/拉镜头 拉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法拍摄的画面叫拉镜头。推镜头与之刚好相反。相对于航拍飞行,向前飞行拍摄就是推镜头,向后倒飞拍摄就是拉镜头。而航拍中的跟随拍摄,我将其归纳为推拉镜头,当飞行器速度高于被拍摄主体,则视为推进拍摄;当飞行器速度低于被拍摄体,则视为拉远拍摄。
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其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是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的,使得画面构图形成多结构变化。
拉镜头的拍摄镜头运动的方向与推镜头正相反,但它们有着基本一致的创作规律和一般要求。不同的是,推镜头要以落幅为重点,拉镜头应以起幅为核心。
摇镜头 遥摄是指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相对于航拍而言,我们将飞行器悬停于空中,向左或向右旋转飞行器或者调整云台的俯仰角度进行的拍摄,就是摇镜头。
遥镜头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使观众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摇镜头可以展示空间,扩大视野,有利于通过小景别画面包容更多的视觉信息,此外还可交待同一场景中两个主体的内在联系。
移镜头 移摄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移动摄像的方法拍摄的画面称为移镜头。相对于航拍,向左向右的平行移动拍摄,上升或下降的移动拍摄,以及刷锅(兴趣点环绕)拍摄,我都将其归纳为移动拍摄。
移动镜头使得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的物体不论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静止状态,都会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观众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不停地运动,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观众的视点,在一个镜头中构成一种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最后使镜头有了它自身的节奏。航拍的刷锅就特别能够营造一种现场感,当镜头聚焦于拍摄主体,而其周遭景致不断变化,会让视觉得到极大的满足。
所有运动(推拉摇移)镜头,在制定好航线后,如果前期规划 合理,完全都可以利用DJIGO中的航点规划来完成,刷锅这样难度较高的动作也依然可以通过智能飞行中的兴趣点环绕来完成。利用智能飞行,完全可以让一个新手拍出适合后期剪辑的稳定性很高的镜头。但是,如果想在飞行过程中抓住许多扫纵即逝的美妙时刻,那还是要将操控好好练习。
后期剪辑制作:
进入后期视频剪辑部分,首先要有一款可以剪辑视频素材的软件。个人认为,只要是会用Photoshop的人,对于上手任何剪辑软件都不会有什么难度。不论什么软件,都是你实现想法的工具而已。容易上手的有iMovie,爱剪辑,绘声绘影,剪辑师;准专业级的有Adobe Premiere,Veags,EDIUS等,专业级的有Final cut,Avid,大洋,索贝等,软件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的想法。但是,如果你真的热爱剪辑,热衷于将生活中的见闻记录并转化为一个不错的作品,那么,我建议你一开始就学专业的剪辑软件。不要在乎开始学的慢,立竿见影的速成高手压根就不存在,都是经过日积月累锻炼出来的。那些没经过时间历练就放出来的东西,也会越快的被时间所遗忘。
场记: 什么是场记,就是告诉自己“我在哪拍了什么,怎么拍的,拍了多长时间”。场记的整理最好每拍完一块电池就做一次,当然,如果为了赶着光线拍摄,等拍摄完毕也最好能做。或者像我一样把想拍的东西罗列成表格打印出来,拍完一条就划掉一条,也是个节约时间的办法。
每次拍摄完毕后,手机或者IPAD里都有压缩格式的视频文件,在浏览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随手用手机中的记事本记下来,这个工作便于在大批素材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随手边看变记花不了1分钟,但会为后来你挑选和整理节约大量时间。
比如: DJI001,从西向东飞跃酒店拍日出3分钟;从南向北俯拍酒店3分钟; | DJI002,由东向西沿堤坝飞行2分钟;水面俯视飞行3分钟;从东向西平移拍摄2分钟。 |
整理场记的时候,最好能对照自己当初的拍摄计划快速的过一遍,看看是否该拍的都拍到了,有没有需要补拍的画面。因为如果不是下楼就飞而是去到一个风景不错的地方,等回来发现有些缺失的画面会很遗憾,而再去补拍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浪费。
素材整理
此刻的整理,就是按你预先的拍摄计划,将所拍摄的有用的素材拖放到时间线上。此刻不必在意时间长短,只需将有用的素材按一组一组整理好即可。由于有拍摄计划和场记单,这个步骤会非常简单。可以按时间顺序整理,也可以按拍摄主题整理,可以按景别整理,也可按镜头运动方式整理,总之只要你自己觉得方便即可。这些素材,就是你做一盘大餐的主要食材,大餐是不是好吃,要看你的刀工,作料,火候和最后装盘的点缀,呵呵。 镜头语言 剪辑是影视制作重要的工序之一。影片拍摄完成后,将大量素材依照不同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也是摄制过程的二次创作,通过剪辑,尽可能让观众的视觉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剪辑的优劣,在于对镜头语言的运用。
所谓镜头语言,就是通过将你拍摄的各类镜头进行有机的组合,来告诉观众一个你想表达的故事。镜头语言可以是多个镜头从不同角度来表述一个主题,也可以是一个长镜头来展现主题,镜头可长可短,节奏可快可慢,视具体宿求而定。这就像说话一样,你是要三言两语的表达,还是长篇累牍的陈述,是轻松愉快的播讲,还是庄严肃穆的吟诵,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喜好。
通过剪辑,《列宁在十月》可以演变为经典的《分家在十月》,《无极》可以转化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就是剪辑的魅力。
关于剪辑,因每个航拍爱好者的年龄,阅历,性格,喜好,性别的不同,所以风格和手法都有所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好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去航拍一处风景,在放飞精灵在天空飞翔的同时,通过图传,我们就领略到那或苍凉、或壮丽、或柔美、或庄严、或生动的画面。记录下来之后,先问问自己,该如何让别人也看到这样的风景呢?如果是苍凉,哪些画面才能将苍凉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是生动,哪些画面才能体现勃勃生机?就好比你牵着别人的手在天上飞,你该如何带他去感受你所感受的美丽?
剪辑的要点 如何才能剪辑出富于表现力的画面,对于初学剪辑的人来说,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若能做到,虽不能保证出来的效果一定是大片的感觉,但至少能让观众看得下去。
1:精炼
在生活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在镜头语言中,镜头的运用要精简,表现一个主题尽量用最恰当的镜头组合来完成,而不是镜头的堆砌。在航拍一幅美丽的风景时,单独看某一个镜头都很美,但如果将其全部展现,你的片子就失去了重点,因为在片中呈现的美感,都是通过画面前后的对比得出的,而前后的镜头缺少了差异化,再美丽的画面重复多次出现,也会出现审美疲劳。
在论坛中经常会看到某个高手历时几个月拍摄素材上百G,但最终呈现的只有2-3分钟,难道他们只拍了这几分钟的漂亮画面?当然不是,这些画面都是经过取舍最后提炼出来的,可能某些画面不是最美的,但却是最适合表现主题的。
这就好比一个说话精简的人三言两语把事情交代清楚,一个唠叨的人啰嗦了半天你还不明白他要表达什么。所以,镜头语言是否华丽是次要的,首要的任务是要把你想表达的东西交代清楚。
2:流畅
画面的流畅,其决定因素在于遥控推杆时手要稳,用力要均匀。在后期挑选画面时,对于那些速度不均匀,或者因调整运动方向和云台旋转而出现的卡顿画面尽可能舍弃不用。而对于某些无可替代的重要镜头的卡顿现象,则可以通过编辑软件中的变速功能将卡顿现象降到最低。
单个镜头的画面要流畅,而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也同样要流畅。大多数影片的镜头与镜头之间都是“切”,一种最朴实的衔接方式,也是我最喜欢的。只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才需要用特效将关联性不大的两个镜头衔接在一起。在影片中应该尽量少用特效来衔接镜头,不要为了炫耀而喧宾夺主。真正好的特效,就是让你上去觉得没用特效。 3:变化
剪辑画面,尽量让你的镜头有更多的变化。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摄影师拿着相机围绕拍摄主体变换角度、距离,并且时不时调整机器内部光圈和曝光时间来获得最满意的曝光效果。剪辑也是一样的道理,以多角度的不同景别来展现主体,比之一直都用长镜头,会让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可观赏性更强。
我们用飞行器,以上帝的视角,记录的是一段时间内景物的变化,展示的不仅仅是一张风景照片,还有这风景中感动你的那份感觉。论坛中许多被赞誉有加的航拍影片中都大量的摄入了延时摄影。为何延时能给人以感动和震撼?因为延时是摄影师将几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空变化浓缩在短短的几秒钟里,风起云涌和日升月落中,你能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镜头之间的逻辑 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衔接或者说是组接镜头的方式。作为剪辑者,你需要通过这些逻辑关系将镜头连接成一系列的影像,并且能够表达出你想表达的含义。每个镜头在拍摄完成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客观的存在。但因剪辑者是带着主观情感去挑选和剪辑,因而成片后就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但不论如何剪辑,镜头与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视觉习惯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可能看不懂。
以动作或动势为衔接:
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连贯性相似性,作为镜头的转换手段。 这是在电影电视剧中最常用的剪辑手段。在航拍中,我们依旧可以抓住被拍摄主体的不同角度的动作,作为衔接点来组接前后的画面。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到,插入其他镜头的内容更加丰富,而每个镜头之间都是以被拍摄主体的动势作为衔接点。只要动势有着一致性,那么组接的镜头看起来就会很舒服。
在图中我用红色标注的一个是海上的浮漂,这是一个很好的衔接线索,能很好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个是跑在最前方的两艘摩托艇,当飞行器飞越最后一辆摩托艇时,画面上只剩下两艘摩托艇,那么就以下一个镜头——只剩下两艘摩托艇的全景画面来衔接上个画面,从逻辑关系讲上这个衔接就是完整的,没有漏洞(但实际上这两个镜头是分别在两天拍摄的,并不是同一批摩托艇)。
渐进式衔接:
我们表现一个场面的时候,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的变化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角度与距离的镜头使得画面很顺畅。说得直白些,这种衔接就是以景别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逻辑关系进行的。
从大全景到全景到近景到特写,然后再由特写逐步过渡到全景,都属于渐进式衔接。航拍时我们应该尽量考虑从几个角度以不同的景别来拍摄主体,这样在后期才有丰富的选择。
插入式衔接: 在一组相关联的镜头中,插入一个或几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镜头。比如航拍风景的镜头中,插入一个站在山巅的人的特写或者中近景,而后再接另一个风景,那么就将不同的风景通过这一人物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插入式衔接既可以为同一拍摄主体画面做有效的补充,也可以为转换成其他拍摄主体做承上启下的作用。
反打式衔接:
在说这个衔接方式时,有必要先说一下拍摄中的“反打”镜头。反打镜头,也称为反拍镜头。这是一种在影视摄影中经常使用的手法,通常是指从前一个镜头摄影和摄像角度的正反面或侧反面拍摄。而反打式衔接是将拍摄的两个主体的正反方向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然后再过渡到其中一个拍摄主体的镜头,形成合理的视觉转换。
两级式衔接: 是指特写镜头直接跳切到全景镜头或者从全景镜头直接切换到特写镜头的组接方式。所谓跳切,就是没有其他景别镜头进行过渡的直接衔接。这种方法能使情节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者在静中变动,给观众的直感极强,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特殊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特写排列式衔接: 上个镜头以某一拍摄主体的某一局部的特写画面结束,而后又从这一拍摄主体的另一个特写画面开始,以展示主体的各个细节,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主体,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拍摄主体。而特写排列式也可以是不同拍摄主体的特写相互衔接,一般是要表现某种情绪和某种氛围,一般在电影和广告中经常用到。
以上这几种衔接方式,镜头之间都有很明显的逻辑关系,是我个人认为在航拍剪辑中应用最广的几种,也都比较容易掌握。关于剪辑还有其他许多种手法,不一而足,有兴趣的朋友大可专门买几本书来看看。
衔接镜头色彩要统一
在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上,务必要保持色彩的一致性,不要出现太大的视觉偏差。色彩的统一,有利于保持视觉的连贯性;从另一方面讲,假如有某个镜头很合适用作衔接,但色彩差异很大,我们就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其色彩来达到良好的衔接目的。
总结: 经剪辑而成的镜头,是你表达自己想法的唯一途径。而我在此刻依然不将音乐纳入进来,就是因为镜头语言的纯粹与否,直接关系到镜头展现你的立意是否准确。在不添加其他元素之前,如果你所表达的东西清晰完整,那么再去校色,配音乐音效才更能凸显主题,否则只能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这个问题到音乐部分再详细说。
镜头与镜头之间都可通过各种内在或者外在的联系相接,而组与组之间也同样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剪接到一起。我们剪辑,就是在繁杂的多样的镜头中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的联系,然后利用剪辑让这些镜头讲述我们所要表现的东西,于是,这几秒既能表达我们意图、又能承上启下的镜头,就是我们面对观众的镜头语言。剪辑虽有多种手法,却没有固定的套路,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总之,剪辑是寻找和表现镜头间逻辑关系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自你开始就不会有尽头。原因在于,随着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不断积累,对镜头语言的理解会更深刻,同一段你早期剪辑过的素材,放置半年后你再剪辑,就会有更多的形式;同理,随着你的阅历不断增加,对事物的判断也会更加深入,那么以什么样的镜头和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就又成为你的一次新的挑战。所有能被书写出来的衔接方法,都像我们小时候学习的文字,文字是固定的,但如何组合文字却是每个人自己修炼的过程。
转场
在我们组接镜头的过程里,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使得镜头无法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衔接,但利用其它镜头又不能适当的表达主题,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转场。转场不仅仅是为了衔接镜头,更重要的,在一个段落结束而另一个段落开始时,为了让视觉上有一个自然的接受过程,我们会通过对镜头的效果做处理,使得画面的组合更加自然。
隐黑转场: 隐黑再黑起,是最基本的转场。就是当一个小段落结束时,我们将画面逐渐隐黑,使得观众从视觉上接受这一结果;而另一画面从黑色画幅中逐步显现,观众也能够以新的心态接受后面的情节。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在某一个段落,剪辑者会将每一个镜头做隐黑和黑起的处理,这是为了强调和渲染本段落的内容,让观众从心理上重视一个个镜头,也为后来的内容增加悬念。这样的转场经常会配合节奏很明显的音乐或者音效,来凸显每一个画面的内容。
声音转场: 声音转场,是影视剧中常用的方式。在航拍素材的剪辑中,由于大多非专业航拍爱好者的录像都不能录制声音(螺旋桨的噪音很大,即便录音,也可能无法使用),所以我们经常性的要为所拍摄的画面加入相应的音效。而声音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这就为我们实现转场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将后面要加入的画面先配一段与之相应的声音,让声音先进入观众的耳朵,听到了声音,观众的大脑就有了相应的想象,这时候再将画面展现出来,观众接受起来就不会那么牵强。
特效转场: 说到特效转场,大家一定认为是那些又酷又炫的画面转换。的确,靠镜头的快速推拉、旋转以达到两个画面构图相似性而实现转场是特效转场的一个手法,这种方法会在快速的镜头运动之中完成镜头的衔接,比如航拍影片《The best of Nanking》对这种手法应用得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还有一类特效转场,其特点就是让你压根就没感觉这是特效,比如《带着大疆去加勒比》这个片子的结尾处的转场,镜头穿过石壁上的瞭望孔推向远处的大海,作者用蒙板特效使得前后画面的转接浑然天成。前面我就说过,真正好的特效,就是让你感觉根本就没用特效。特效转场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观众的视觉不出现大的跳跃而实现前后画面的衔接。只要把握住这个主旨,尽可能用简单的手法去实现,太炫目的特技的确会让眼前一亮,但用多了,最后却什么具体情节都没能留下。
因我航拍实操经验少的可怜,所以素材拍的很少,只好借其他高手的片子来讲解特效转场,还望影片的作者原谅我这借花献佛之举
音乐是你内心的回响
音乐体现的是影片的艺术构思,是影片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好的音乐对于影片的意义毋庸多说。我们知道,首先,影片可以通过音乐主题的贯穿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影片主旨的凸显和强调。其次,合适的音乐可以引发一定时间、空间、环境的联想,有利于影片情节的贯穿。再有,当下的观众都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能更有效地表现视听形像的立体感。总之,一段合适的音乐就像水一样,将影片的各个情节有机的衔接起来,并让观众随着音乐的起伏而感受到画面的感染力。
航拍影片虽不能像电影般有着情节的起伏转折,但却存在着因拍摄的景物随时空的变化而引发在视觉上的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影片的主基调因作者的主观情绪而定,这就决定了每一部航拍影片,都是作者个性化的展示,其对所拍画面的理解和主观判断,就决定了整个影片所用音乐的方向,而为航拍影片所配的音乐,是作者个性化的表现手段之一。音乐是你内心的回响,作者对影片有何种理解,就会以何种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怀。钢琴的明快,弦乐的忧伤,交响的宏大,电子乐的热情,完全因你的喜好而定,你的地盘你做主么。
我将《一半是美丽 一半是静寂》经过改编,原片音乐的感觉是平静与祥和的气氛,体现海岛的美丽与宁静;而更换成一首比较忧伤的旋律来当背景音乐,经过重新剪辑的片子就体现一种孤独和忧伤氛围,可见背景音乐对于影片整体效果的作用,大伙可以对比一下原始的片子,希望从中有所领悟。
好听的音乐何其多,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些航拍影片,用的却未必都是听着就让你心潮澎湃的史诗配乐。一首乐曲,其序曲、铺垫、变调、高潮、尾声,都代表其作者的意图,每小节的音符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航拍影片配乐,是寻找那支最合适表达你意图和最贴近你航拍画面感觉的曲子,而非是去找那首震撼你听觉的音乐。论坛中许多航拍作品,背景音乐气势滂沱,但画面却鲜有大的转折;经常几分钟的片子只有几个不加任何剪辑的长镜头,这就让观众很难把航拍的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其实,找一首最能表达你看到航拍景观时心境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剪辑出来的片子就会很不错。除了背景音乐,可以考虑在片中增加相应的音效来为片子增色,有了音效,就能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航拍带来的愉悦。
在选择好音乐之后,就可以将前面整理好的一段段素材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精剪了。大多背景音乐都是2/4拍或者4/4拍,节奏点很好把握,只需将镜头的衔接点与音乐的节奏点匹配好,观众就很容易被你所构建的情节所感染。在组织素材配合音乐的时候,要先多听几遍音乐,把握好节奏和曲子的结构,高潮部分一定要留给最美最好的镜头;而且,最好不要为了配合音乐的长度而添加过多的画面,宁可砍掉部分音乐,也不要让影片的叙事显得拖沓。 色彩与包装:
一部航拍影片剪辑完毕后,就可以进入最后的程序:包装。包括协调整体影片的色调,加入遮幅、片头,片尾,字幕等等。如何调整影片的颜色这里不再多说,论坛中此类帖子已经足够多也足够专业。加遮幅,是人为的将视野相对扩大,改变了画面的纵横比例,使得观众有更广的视野来观看,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遮挡在高速飞行时露桨的一些画面。至于片头、片尾和字幕,都是根据自己具体的需要添加,目的都是为了给整个影片以点缀,提升其规格。网络上有大量的AE片头模板提供下载,喜欢的朋友自己去下载后拿来直接按自己的要求修改就行。
与调色和包装相关的帖子和网站: 我以个人主观的喜好推荐大家多看以下两部作品,能看懂并参透这两位作者的作品,会对您日后的剪辑有更大的帮助。
一部是杨一尘先生的《爱上飞》,其娴熟的航拍操控,壮美的自然景观,朴实无华的剪辑手法,配以气势恢宏的音乐和浑厚的解说,将所有要表达的情感都返璞归真于最简单的剪辑之中,当属一部不可多得的航拍大片。
另一部是benny_yangsong(也应该是位杨姓)先生的《带着大疆去加勒比》,虽然航拍镜头在其片中应用不多,但其对音乐节奏的把控与娴熟的剪辑体现出极高的水准。剪辑手法华丽却不奢靡,旋律的婉转与画面中人物的动作或动势配合得丝丝入扣,再佐以恰当的色彩与延时摄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人文景观。
剪辑是一门舍弃的艺术,也是一门带着遗憾的艺术。放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画面,代表着你的见解与成熟;也不必期望人人叫好,只要你剪辑的作品随你的心境,带给自己满足,带给他人愉悦,就足够。在此,祝愿广大的航拍爱好者能制作出更好的影片,带给我们更多不同的风情与惊喜。
啰嗦的尾声: 洋洋洒洒一万字,拖拖拉拉十来天。能耐心的看到这里的朋友,请接受我的敬意,虽然写这些字不轻松,但能一字一句看下来的人,对于一个奉行速食主义的网络而言,当属难得,希望这些文字能给你们的航拍与制作尽微薄之力,但有关于剪辑方面的疑问,请留言于此,我必当回复。在此,我忠心感谢给予我褒奖与批评的朋友(特别是多十徳老兄),也欢迎各路朋友在论坛或QQ群里交流各自的经验与心得,并对此文加以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