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咨询客服得到的回复,希望也有此疑惑的飞友可以参考~
给您举个例子:要对离地面 20m 高的电塔进行测绘,电塔的 GSD 要求为 2.74cm/pixel,即飞行器对电塔的相对飞行高度为 100m。此时 App 上设置飞行高度为 120m,在下方的任务相对高度设置为 20m。则作业时飞行器会飞到离地面120m 高,但在电塔上方 100m 进行测绘,重叠率和 GSD 基于离地 20m 高的电塔平面设定。
“任务高度”是相对于测区的高度。比如:测区 A 内,如果在一栋高为 50 米的楼顶 H1 处起飞,预期采集的数据相对于测区 A 的飞行高度为 100 米 ,则将“基础设置”中的“任务高度”设置为 100 米,“高级设置”中的“相对高度”设置为 50 米。类似的,测区 B 内,若在 H2 处起飞,目标测区为高度为 40 米的山丘时,预期采集的数据相对于高度为40 米的山丘测区 B 为 60 米,则“任务高度”设置为 60 米,“相对高度”设置为 -40 米。
给您举个例子:要对离地面 20m 高的电塔进行测绘,电塔的 GSD 要求为 2.74cm/pixel,即飞行器对电塔的相对飞行高度为 100m。此时 App 上设置飞行高度为 120m,在下方的任务相对高度设置为 20m。则作业时飞行器会飞到离地面120m 高,但在电塔上方 100m 进行测绘,重叠率和 GSD 基于离地 20m 高的电塔平面设定。
“任务高度”是相对于测区的高度。比如:测区 A 内,如果在一栋高为 50 米的楼顶 H1 处起飞,预期采集的数据相对于测区 A 的飞行高度为 100 米 ,则将“基础设置”中的“任务高度”设置为 100 米,“高级设置”中的“相对高度”设置为 50 米。类似的,测区 B 内,若在 H2 处起飞,目标测区为高度为 40 米的山丘时,预期采集的数据相对于高度为40 米的山丘测区 B 为 60 米,则“任务高度”设置为 60 米,“相对高度”设置为 -4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