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quote"><blockquote><font size="2"><a class="nopicture" rel="noopener" href="https://bbs.dji.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54029&ptid=52927" target="_blank"><font color="#999999">2686366313 发表于 2016-4-6 22:51</font></a></font>
应该如何选择?分别有什么功效?</blockquote></div>大家用卡片机或手机拍照片,都会碰到天气合适,拍出的照片很漂亮。但大部分时间拍出的照片都不理想,阴天灰蒙蒙,夏天大太阳,树荫下死黑,阳光下死白,没有细节。这其实就牵涉到设备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宽容度。
自然界的光线千变万化,而胶片或现在数码感光器能够记录光线的反差很有限。正常情况下,像佳能5D这样算高端的单反相机,也只能记录5档光圈的反差。就是最暗能够看到细节的地方,到最亮能够看到细节的地方,用相机光圈来衡量,只能记录5档光圈的范围。5档以外,不是死黑,就是死白(看不到细节)。以前胶片时代,通过不同的曝光控制,结合后期显影来控制宽容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技术大师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对理解宽容度很有帮助。现在高端的电影摄影机,可以达到16档光圈的宽容度。宽容度就像台阶一样,分得越细,画面细节越丰富。分得越粗,细节只能像台阶一样粗粗地跳跃。
影响画面清晰度一般来说有三个指标,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分辨率,第二个就是宽容度,还有一个大家不大熟悉的色深度。分辨率比较容易理解,宽容度上面说了,光线变化的容纳能力(主管亮度),那么色深度自然就是管颜色的变化,一般会看到8bit、10bit、12bit、高端的可以达到16bit,同样,分得越细,越能再现色彩细节的变化。
现在再说说Log,正常情况下,亮度、色度都是线性记录,就是光线多亮,就记录多亮,一一对应,在5档宽容度范围以外的,就是没有细节的黑和白。Log相当于指数曲线,是近几年随着处理器速度性能的提升才开始应用。简单来说,就像曲线一样,把最靠近暗部和亮部的光线变化压缩,中间相对趋向正常。这样的好处是尽可能把大反差的景物,容纳进有限的宽容度内,而人眼对最暗最亮相对中间不敏感。直观的感觉就是拍出来的画面都变成灰灰的,到后期再通过调整曲线,来恢复反差,调整到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里面。就是说,前期尽可能多地记录景物信息,后期再根据需要调整哪些保留,哪些舍弃。这就是所谓的后期调整空间大小。拍出来就明暗分明,色彩饱和,后期调整空间就小。
如果你注意大疆的相机的设置,你会发现有一个直方图的选项(对正确曝光很重要),打开后,在屏幕下方会多一个小方块,这其实就是宽容度和曝光指示。阴天景物反差小的时候,两端都是空白。反差大的景物,会在方框里显示满满当当,改变曝光量,还可以看到两边都有超出,这时候你选择D-Cinelike,会发现原来超出部分都向中间靠近(论坛美女客服解释是提升暗部空间。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理解)。直方图左边代表最暗,右边代表最亮。经常会看到有人说靠左曝光或者靠右曝光,靠左就是调整曝光保证亮部细节不炸掉,靠右就是保证暗部细节不会消失在黑色中,就是这个意思。
|